第(3/3)页 言归正传,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荣宝斋,在解放前夕都几乎处于破产状态,当时正逢乱世的京城,处于极度的通货膨胀之中,琉璃厂绝大部分的店铺,生意实在做不下去,直到解放后荣宝斋才重获新生,并成为现在足以代表琉璃厂的老字号。 荣宝斋正面悬挂的商号匾额是郭沫若的题字,在过去,为商家店铺的商号牌匾挥毫,是高官和大家学者所不屑之事,但唯有琉璃厂的商家招牌是个例外。 例如,康有为给长兴书局、曾国藩给龙威阁、潘祖荫给宝森堂、翁同龢给宝古斋和尊汉阁。 但随着时代变迁,现如今的琉璃厂,除了荣宝斋,几乎都是像京城文物店或是首都刻字厂这样的名称,具有古风的店名已经很少了。 然而更多的店铺甚至没有商号招牌,这些店铺称为第几十几号,不过熟悉的人都知道,只要你用门牌号去打听,就有人知道那家店是卖什么的。 林家的店铺就没名字,甚至连门牌号都模糊了,能够光顾店中的无不是在琉璃厂混了半辈子的老顾客。 当然,曾经也有名字有门牌号,只是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,匾额摘了,门牌也刻意不去翻新,只留下一个店门,知道的就进去,不知道的您也别费力往里走,店里可没人招呼你。 尤其是林涛接受祖业之后,那更是过分,大门常年紧闭,只有看心情不定期开门,开门的总时间加一块一年不到三个月。 因此,很多琉璃厂的老人,都称林家祖业为鬼宅,有趣的是,这个本是玩笑的称呼,竟然流传开来。 很多只闻其名不知其大门朝哪开的客人,到琉璃厂找人问几门几号,也许对方并不知道,但要是问鬼宅,那么对方很愿意指着某个方向道,“就那~能不能进去看您运气~” 林剑停好车,晃着王八步在琉璃厂的街面上溜达,好久没来,这里还是一样的清静,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老人家,穿梭在各个店面,一看就气势不凡,能消费得起珍宝之物的主。 琉璃厂西街,一眼就瞅见荣宝斋翻修的仿古大楼,雕梁画栋、古色古香的大楼看着还是有些别扭,但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。 最早荣宝斋是一家南纸店,叫‘松竹斋’,后来才改名荣宝斋,也算是当今琉璃厂的扛把子存在。 荣宝斋的对面有一家风格近似的文物店,这家店没有悬挂匾额招牌,里面售卖的大多是发帖,林涛就经常在这里购买端溪的砚和寿山石的文镇。 第(3/3)页